"谋定后动",造车岂能"感情用事"?

2021-04-13 08:50:21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王跃跃

责任编辑:王浩

  既不差钱、也不差人,更不差技术的小米,在首款车的形态上迟迟不决。有关品牌的LOGO、车型的价格区间等问题,在小米内部也还有争议。除此之外,小米将采用何种制造形式,自建工厂还是找代工,未来又将怎样布局销售渠道网络?一系列涉及企业战略的关键问题,雷军和小米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之于小米而言,既然选择汽车行业,就摆脱不了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规律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特点。对于任何一家造车企业来说,战略部署犹如灵魂,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心轴,对孕育并带动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辑部同仁的鼓动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尝试用哲学的视角观察车市。本期《跃跃哲谈》与您一同探讨,在造车问题上大打“感情牌”的小米,是否对可能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做了充分的考量和周密的部署。

  在几度辟谣后,小米终于在3月30日晚举办的手机春季发布会上公开承认造车。不止如此,雷军本人也将“赌上自己所积累的荣誉”,开启被他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说到动情之处,雷军挥泪发布会现场。

  雷军的这番造车宣言,不仅感动了众多“米粉”和网友,更吸引各方投资大佬前来助阵。“我们造车立项的公告对外发出以后,我收到很多投资界大佬的信息和电话,问有没有投资的机会,也有投资圈的朋友给我提了各种方案”,雷军透露称。不过,拥有雄厚现金流的小米,决定将以独资的模式造车,新业务的所有经费都由小米自己出。为此,小米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将累计投资100亿美元。

  “我们有钱,更重要的是我们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今年预计还会增加5000人,我们有优秀的工程师团队”,雷军自信地表示,“过去7、8年,小米投资了10家左右的电动汽车行业的企业,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积累,有几百项在汽车领域的专利。并且,智能汽车和小米正在打造的智能生态原本就是一家”。

  然而,既不差钱、也不差人,更不差技术的小米,却在首款车的形态上迟迟不决。在小米宣布进军造车领域后的一次直播活动上,雷军坦言,“高管们本来在开启调研后的第一个月就有答案,却在75天调研结束后又回到原点,目前仍悬而未决”。有关品牌的LOGO、车型的价格定位等问题,在小米内部同样还有争议。除此之外,小米将采用何种制造形式,自建工厂还是找代工,未来又将怎样布局销售渠道网络?一系列涉及企业战略的关键问题,雷军和小米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不论企业“入局”哪一领域,都要求它在此之前必须做好前瞻性的思考、战略性的布局和全局性的谋划,而不能以一种“心中无数、浑浑噩噩”的状态参与其中。对于一家造车企业来说,战略部署犹如灵魂,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心轴,对孕育并带动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于小米而言,既然选择汽车行业,就摆脱不了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规律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特点。以汽车生产周期为例,一款汽车产品从研发到量产落地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虽然电动车攻克发动机和变速器技术不再是必须,但车身、底盘、电子电气等系统以及制动、转向等基本功能的要求一点没有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同样必须严格完成“研发-论证-概念车-工程样车-产品测试-量产下线”的产品周期。随着产品开始交付市场,汽车车企又将面临终端销售、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挑战,这又将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挑战。

  如此之高的造车门槛,对于任何新进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小米之前,不论是从一众“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的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等头部企业,还是被国内“新势力”视作标杆的特斯拉,都经历了产品质量问题不断、订单无法按时交付等诸多难关。在造车问题上大打“感情牌”的小米,是否对“先驱们”曾经遇到的难题做了充分的考量和周密的部署?

  相比之下,在上个月宣布入局氢能领域的长城汽车,不仅构建了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打破核心技术壁垒,联通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氢能商业化推广;而且还推出了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加速产品落地。此外,长城汽车目前已经实现“电堆及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组件(控制器等)、Ⅳ型储氢瓶、高压储氢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而这或许能给小米造车提供一些参考!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