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仍具发展潜力 中国品牌抢占技术高地

2022-03-23 09:47: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韩苗苗

  叶盛基认为,混合动力可以解决纯电动由于温度和适用性带来的续航里程问题,有一定的市场刚需,因此在未来至少五年之内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李庆文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混合动力技术的生命周期恐怕还有10-20年。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不断地积累和迭代。”胡铁刚表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代表,长安、吉利、长城等企业已经在混动产品的研发上有了很好的储备,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强,也有信心将其投放市场与合资品牌竞争。

  “目前,业界对混合动力技术发展路线的认识,达到了高度一致;主流整车企业对混合动力技术创新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明其技术和产品的优越性。”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混合动力技术的生命周期恐怕还有10-20年。

  近日,“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以数字连线云直播的形式成功举行。来自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汽车厂商及零部件和燃料供应商等嘉宾,聚焦“破局双碳”的时代主题,就行业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和中国品牌聚力向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混动短期内仍具发展潜力

  中汽协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回忆道,“在十年前,我国在确定新源汽车发展规划之时,就发展纯电动还是混合动力,包括插电式技术进行了激烈研讨,最终选择纯电动作为最优路线。针对纯电动技术,车企加大了研发力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然而,在发展电动化的过程中,混合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优势和生命力。业界认识到,产业定制化的迭代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叶盛基认为,混合动力可以解决纯电动由于温度和适用性带来的续航里程问题,有一定的市场刚需,因此在未来至少五年之内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也表示,目前行业内达成三项共识:第一,混动是一个长期的技术路线;第二,经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国内混动技术实现从跟随到并跑,甚至到引领的转变;第三,混动技术路线已经处于百花齐放的局面。徐向阳预测,混动产品和技术未来还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节能减排,“双碳”目标的达成做出应有贡献。

  在“双碳”时代,油电混动是行业转型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极佳方案,也是汽车行业“减碳”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瑞平指出,尽管业内权威机构对混动、电动的降碳排贡献评估有些不同,但对混动能大大降低燃油车碳排放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混合动力的出行体验也更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需求。

  不过,李庆文也对“重新能源,轻传统动力”的现状,表达了一定的担忧。李庆文表示,现在谈到“双碳”,大家就认为新能源一旦发展起来,传统发动机将一夜之间消亡。“我们需要为传统动力鼓劲打气,因为能源转型包括车辆的电动化,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而迭代也是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国家的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只有20%。”李庆文说道。

  中国品牌抢占技术高地

  在李庆文看来,在“双碳”目标下,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先进动力系统,一定是个多元的趋势和方向,包括纯电动、混动、氢能等等,涉及到汽车行业,以及相关的能源行业。李庆文说,“汽车行业要做好职责所在的创新,包括动力技术、制造材料等;能源行业则需与时俱进,以匹配先进的动力系统。”

  在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开放的同时,中国动力品牌向上成为共识。在全新的产业变化中,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和技术创新的高地,也为世界级的中国动力品牌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比如在混动专用发动机领域,吉利和比亚迪等动力品牌的产品热效率均突破41%大关。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不断的积累和迭代。”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研究院总经理胡铁刚表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代表,长安、吉利、长城等企业已经在混动产品的研发上有了很好的储备,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强,也有信心将其投放市场与合资品牌竞争。

  此外,在能源多样化的探索上,吉利和红旗等品牌逐步解决了甲醇和氢燃料在内燃机应用上的技术难题。一汽研发总院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金成认为,以“双零”排放氢内燃机为代表的碳中性动力技术和混合动力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内燃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动力的转型,更是以经济规模实现乘用车动力“碳中和”的终极技术路线之一。

  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窗口期的机会将一瞬即逝,企业必须抓紧时机跟进变化。中国品牌在快速成长趋向成熟的同时,要通过更多的创新保持发展势头,持续提升品牌力。王瑞平表示:“中国品牌在体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方向,进而做大市场、做强品牌。”(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