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部分4S店存“恩威并施”搭售保险等问题

http://www.e23.cn2016-03-12 11:18:05中国经济网

    摘  要:又要到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市场参与各方早都屏息静气等待着一年一度的“黑天鹅”飞起。尤其是各个汽车企业,从江淮同悦“生锈门”到海马汽车“油耗门”,近几年来315晚会上的汽车话题层出不穷,那么今年各大车企和4S经销店是否有吃一堑长一智呢?

只好在售后维修方面“做足文章”,过度维修保养的现象自然屡禁不止。

  在接下来的走访中,美系品牌车主宫先生的描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知道厂商怎么选择这家4S店的,简直就是黑店”, 据宫先生介绍,他起初特别信赖这家4S店,但是经过几次修车和保养以后,对该店的服务印象大打折扣,修车不仅修不好还修坏了许多不相干的地方。

  除此之外,也许是摸清了宫先生对汽车知识的匮乏,后来的维修保养中漫天要价成了常态。“ 一次我的发动机时规盖裂了一个小缝,考虑到会影响安全,同时也因为禁不住他们的劝说,就同意了花1600元更换。然而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配件市面价格才300元左右”。宫先生愤懑地对记者表示,“自此之后不论他们让我修什么、换什么我都留个心眼,都会去市面和网上商城对比,不比不知道,价格悬殊真的是太大了”。

  随后记者来到了位于朝阳区姚家园路的东方基业国际汽车城,在这里也探访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某美系品牌车主曹先生,其车在使用了5年、行驶6万公里后,频频出现一些细节故障;而同样作为某日系品牌车主的李先生,提到了由于修理失误出现了“修东坏西”的情况,在一次钣金喷漆中结束后门窗玻璃无法正常升降。

  有趣的是,窦先生买了某德系品牌的轿车后,与其他同事的马自达6做一次保养仅花费345元相比,市价还不及马自达6的这款德系品牌小车做一次技术保养却要花费800多元。

  此外,在售后政策的制定和服务跟进上,窦先生认为该厂商也与其他厂商存在差距。厂商的服务短信,比如举办了优惠促销活动、开闭店服务提醒、到期业务提醒,这些窦先生却从来没有收到过。

  在合同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示范文本,各4S店基本都在使用各自品牌的格式合同,责任分担不对等,存在霸王条款等现象较多。预付款不退还、加价提车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很多经销商在销售汽车时,还强制搭售保险等。而汽车在保修期内发生性能故障后,部分4S店也不及时给予维修,有的甚至以消费者没有到店进行保养或者是以消费者使用不当为由,拒绝履行维修等售后服务。

  苏晖预测,未来汽车社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会越来越强烈,汽车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会越来越严格。因此,未来汽车企业应该更加重视消费者,不仅要以产品技术作为战略中心,消费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有可能,未来市场竞争中消费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

  车企加磅自纠强化服务

  4S店内“接待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员缺乏礼仪”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由于整车厂对4S店的培训一般只到服务经理和业务骨干层面,其他普通员工的培训一般依靠4S店的内部培训,而4S店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可能忽视内训工作,由此造成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所以出于能够加强监管,及时摸底的考虑,厂家的“神秘客”也就此应运而生。

  记者辗转联系到一名曾经化身过4S店“神秘客”的张姓车主。张先生对记者表示,2016年他曾被上海某调研公司选中担任“神秘客”,配合该公司评测北京市某德系品牌4S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暗访是由张先生和上海某合资品牌公司的一名评估员共同完成的,张先生扮演普通消费者。

  “评估员身上揣有录音笔。我们先后去了三个该品牌的4S门店,听评估员讲,表现不合格的4S店至少要扣5万元。”张先生告诉记者。

张先生表示,当时去的一家东坝附近的该品牌4S店的表现,与厂家制定的服务操作规范相去甚远,在最后评估打分时,有很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