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遇追尾引发诉讼 “贬值损失”赔不赔?
新车才买21天就被追尾,车主刘先生为此将肇事方王先生及肇事车辆保险公司起诉至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日前判决王先生赔偿刘先生车辆贬值损失2.58万元、鉴定费2000元。
新车遇追尾引发诉讼
刘先生称,其于2019年底购买了一辆新车,2020年1月初驾车外出时被王先生驾驶的车辆追尾,交警判定王先生全责。事发后,刘先生将车辆送往4S店维修,但车辆受损严重,无论安全性、密封性还是工艺品质都无法达到事故前状态,预估车辆贬值损失约3.2万元。刘先生认为,贬值损失应由王先生及其车辆保险公司承担。
王先生称,其为车辆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三者险,刘先生的车辆损失应当全部由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则称,肇事车辆虽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但公司已理赔刘先生车辆维修费23292元,贬值损失缺乏法律依据,属于商业车险的免赔项目,不同意赔偿。
在多次协商未果后,刘先生起诉至海淀区人民法院,要求驾驶员王先生及肇事车辆保险公司连带赔偿车辆贬值损失。
贬值损失获法院认可
海淀区人民法院查明,交通事故发生于刘先生购车后21天,事故发生时车辆行驶里程1058公里,车辆受损部位涉及后备厢、车辆底盘等处。
经原告申请,法院委托机构进行了评估鉴定,鉴定意见为因事故维修对车辆主体结构及车辆二次销售造成较大影响,贬值率为13%,车辆贬值价值为2.58万元。
刘先生主张车辆贬值损失是否有据?“客观上讲,遭遇交通事故后,即使经过修复,车辆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未受侵害之前的状态,贬值损失在每辆遭遇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上都会存在。但通常法院并不会支持车辆贬值损失,相关法律亦未将贬值损失确定为法定财产损失赔偿事项。”主审此案的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刚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车辆属于消耗品,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行驶里程的增长,车辆在二手市场必然会日益贬值;车辆属于消费品,即使购入后闲置不用,随着产品迭代、技术升级,绝大多数车辆自购入起二手价值均会自然贬损,甚至购入后并未使用当即转入二手市场,其价值也会自然贬损;对于事故剐蹭、碰撞所造成的损害,如车辆可修复的外观损坏、可替换的部件损坏等情况,车辆所有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相应的修理费,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损益相抵”“损失填平”。
刘刚表示,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法院会支持车辆贬值损失。以本案为例,条件一是购置车辆时间短且行驶里程少,条件二是车辆主要部件因事故受损严重,虽经维修,但车辆性能、操控性、安全系数等方面仍受到事故影响。“只有当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法院方会考虑支持贬值损失,但在判决赔偿时,会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程度、车辆价值差别等因素,”刘刚说。
最终,海淀法院综合考量车辆购置时间、使用情况、受损部位及严重程度,认定车辆贬值损失2.58万元。
贬值损失列入保险除外责任
既然贬值损失获得法院认可,那保险公司应否理赔?
本案审理期间,保险公司举证证明在王先生投保前向其发送并确认过免责事项的保险条款,载明“因市场价格变动或修理后,价值降低引起的减值损失,保险人不赔责任”。
海淀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二条规定“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以网页、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予以提示和明确说明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依据各方在案证据,结合刘先生自述投保经过,法院认定保险公司已就免责条款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保险公司抗辩成立。
记者注意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2020版)》第九条至十一条规定了一系列责任免除条款,其中就包含“因市场价格变动或修理后,价值降低引起的减值损失,保险人不赔责任”。
“换言之,在保险公司向投保人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后,保险公司对车辆贬值损失是可以主张免赔的,相关赔偿责任仍须由事故司机自行承担,”刘刚说。
据此,海淀法院作出上述判决。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现判决已生效。(本报记者 聂国春)
14:28:05
http://m.ce.cn/qc/gd/202201/29/t20220129_37299774.shtml
14:32:00
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进200万辆规模
2022-01-29 08:20 来源:盖世汽车 冯凉爽
2021年,中国车市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的三连跌,最终以2627.5万辆收官,同比增幅3.8%。业内认为,在缺芯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2021年的车市之所以能够回归正增长,背后离不开新能源和出口这两大强力增长引擎。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实现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1%,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同时这一体量也意味着我国汽车出口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年度出口总量历史上首次超过200万辆。其中,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了31万辆,同比增长3倍之多。
在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中,乘用车出口量占比依旧较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乘用车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40.2万辆,同比增长70.7%。乘用车出口量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各大车企集团的共同的努力。盖世汽车梳理中国品牌车企2021年度海外销量情况发现,上汽集团、奇瑞集团、长城汽车等去年在海外市场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上汽集团海外销量仍居各大车企集团之首
去年,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创下了69.7万辆的销量成绩,以78.93%的同比增速刷新历史纪录。其中,作为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纪录的冠军保持者,上汽乘用车去年在海外市场的总销量达到了29万辆,并在澳新、欧洲等多个汽车成熟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成绩。比如,纯电动车型MG EZS在瑞典和英国的1-11月纯电动车市场销量排名均挤进了前十,而MG eHS在丹麦的混动市场挤进了排名前五。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上汽乘用车旗下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在欧洲市场能成跻身为当地的主流品牌,一方面是因为荣威和MG本身就具备英伦基因,在欧洲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近几年上汽乘用车持续精进的设计和三电技术水平,使得颜值高、技术可靠性高的新能源车型拥有了在欧洲有与其它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底气。据了解,目前,上汽乘用车的产品已经进入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17个国家跻身为单一品牌前十,被业内称为“我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品牌。
除了上汽乘用车外,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大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其中,上汽通用五菱2021年海外市场实现整车及散件出口14.6万台/套,同比增长88%,创历史新高。
上汽通用五菱的出口业务目前已覆盖至包括中南美洲、非洲、中东等国家在内的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全球车宝骏530的出口量在中国制造SUV中名列前茅,去年创下了接近9万台/套的出口成绩。另外,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已经运营四年,去年销量达2.6万辆,同比增长2倍,助力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期。
上汽大通去年海外销量达到了5.2万辆,海外业务遍布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上汽大通旗下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板块均在积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比如前不久上市的2022款V90除了传统燃油车版本外,还提供新能源车型EV90可选。随着越来越多新能源产品的加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将成为上汽大通海外销量的主力。
中国品牌“出海”进入飞速成长期
虽然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中上汽集团一家独大,但从增速来看,去年奇瑞集团、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的海外销量均呈现倍数增长,这也意味着以上三家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扩充相当迅猛。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之一,奇瑞在海外的销量一直较为亮眼,并五次获选“中国企业海外形象20强”。2021年,奇瑞汽车出口量达26.9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奇瑞旗下产品中,除了瑞虎系列车型在海外比较畅销外,星途品牌也开始在海外发力,如星途揽月和星途凌云已成功进入俄罗斯高端市场。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奇瑞出海,靠的是技术。多年来,奇瑞在动力总成、三电技术和智能化等领域不断深耕、积累,并常年在巴西、沙特、俄罗斯等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整车试验,这些都是其海外销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比辅以不妥协的品质,才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底气所在。”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长城汽车去年在海外市场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继俄罗斯图拉工厂后,于去年6月投产了第二家海外工厂——泰国罗勇工厂。随着罗勇工厂投产,长城旗下的哈弗H6 HEV、哈弗JOLION HEV等新产品顺利实现本土化生产,这为其进一步深耕泰国和东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南美市场,长城汽车与戴姆勒集团就收购巴西奔驰工厂达成协议,后者将把巴西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移交给长城汽车。在欧洲市场,长城汽车于去年11月正式在慕尼黑开设了德国子公司并设立欧洲总部,根据规划,长城汽车品牌体验中心将于2022年在慕尼黑和柏林开放,WEY Coffee和ORA Cat也即将开启预售,预计首批车型将于2022年上半年交付。
长城汽车2021年在海外市场可谓动作频繁,截至目前,其在全球内已经形成了国内13大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4大海外全工艺生产基地和5大海外KD工厂。随着这些生产基地的逐步健全,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也将持续提速。
同样,吉利也是全球化布局的积极践行者,2021年,吉利汽车累计出口量达11.5万辆,同比增长58%。目前,吉利在全球的业务遍布28个国家,海外销售和售后网点达到227家。未来,随着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产品阵容的丰富,以及领克在欧洲市场的持续提升,吉利在海外的业务版图还将进一步扩大。
长安汽车海外出口量的90%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比如在沙特、巴基斯坦等国,长安汽车挤进了当地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五,并位列中国品牌出口第一。长安汽车方面表示,未来其将继续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全球化角度进一步加快海外基地布局,最大化利用全球资源,形成全球化优势。
汽车出口能力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自2017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市场表现相对较强,在2018年和2019年都出现了6%的正增长,2020年受疫情冲击出口下滑了13%,但2021年又以101%的同比增速呈现爆发式增长。崔东树认为,芯片危机为中国汽车出口带来了机遇,“中国汽车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带来的供给优势在海外疫情影响下被进一步放大,尤其是芯片短缺对中国汽车出口利好明显,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因此出口超强。”
从中国汽车在海外的业务布局来看,目前自主品牌还欧洲市场取得了大幅突破,这也改变了其以往过渡依赖亚洲和非洲市场的局面。另外,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持续走强,且新能源车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西欧、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领域深度转型的风口下,中国汽车的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正逐步被工业化程度更高的西方国家所认可和接受。
放眼国内车市,一方面,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高端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并扎根中国,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车企借助智能电动化的大潮集体开启向上突破,这两者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提升的智能制造能力,以及在技术层面对相关壁垒的持续突破。正因为如此,“中国正在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业内共识。而汽车出口能力,则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从这方面来看,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跨进200万辆规模,则意味着我国在迈向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正在用不断增长的汽车出口量对外展示中国汽车智能制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