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称进口汽车暴利敛财 零配件分开卖价贵两倍
摘 要:进口车国内平均售价为国外售价的2~3倍,这已经是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了,在此前的节目中,我们了解到国内进口车的价格之所以高企不下,除了高关税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厂商垄断价格以牟取暴利。事实上,进口车的暴利还不止这些。买得起修不起成为进口车的普遍现象。《经济半小时》记者展开调查。
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前国家外贸部部长助理徐秉金,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进口汽车暴利的问题,为此他走访了大量经销商,搜集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强势营销的事实,他痛心地发现,问题不单单在销售环节存在隐性垄断,零部件供应和售后维修、保养方面同样如此,而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就在于国外的制造厂商通过他们在中国设立的总代理公司,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核心环节。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这个品牌管理办法,最惨的问题就是我们失去了市场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第六条,进口车生产商通过设立一家品牌总代理商,然后再与各个城市的汽车销售商合作,由于代理商只有一家,别无分店,各个销售商在代理商面前就显得很弱势,在这个没有任何自主话语权的进口车市场,最终导致中国消费者每年都要花出大量的冤枉钱。然而更让徐秉金痛心的是在一次进口汽车流通领域的座谈会上,国外厂商并不承认自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强势营销,而是拿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当令箭,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
徐秉金:他说《办法》你们定的,我们当然执行了。你说他能不偷着乐吗,你拱手让给人家的,而且让了这么多年了。
畸高的价格让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的“聚宝盆”,甚至“救命稻草”。以路虎揽胜为例,这家5年前濒临破产、被印度塔塔以23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豪华车品牌,却在中国市场实现惊天大逆转。
彭博社新闻主播:塔塔集团绝对是今天市场最大的赢家,利润增长随早被业内人士看好,但增长幅度还是让人吃了一惊,比预计的高出许多,而这都得益于他们的捷豹路虎业务,而绝不是他们国内市场的贡献,他们国内市场的利润甚至还下滑了29%。他们任务中国市场仍是捷豹路虎公司前行的福地。
2012年,捷豹路虎的利润高达15亿英镑,相当于24.2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被收购的总价。
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施伟德: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块很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地。
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享有绝对控制和垄断权,却让中国消费者在维修上多付了不少冤枉钱。而在其它一些国家,情况则大相径庭。2002年10月欧盟在汽车销售领域的《新版汽车行业限制竞争免责法规》出台,该法规于2003年10月正式实施。其中,最让消费者受益的就是重新定义了“原厂配件”这个概念。
在这个条例的规定下,汽车修理不再和汽车销售捆绑在一起,汽车制造商甚至还被要求提供全套的技术信息、工具、设备以及培训给非自己授权的独立的汽车修理店。消费者既可以去经销商那里也可以去独立修理店修车,由于竞争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维修成本。
就在欧盟消费者享受了将近10年如此优厚的售后待遇之后,2010年欧洲新规面临到期,要重新修改。此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想给欧盟施压,从而夺回售后服务这块领地。
然而对于享受了将近十年自由维修政策的英国消费者来说,新规一旦向制造厂商倾斜,他们首先面临的将是维修成本的飙升,这自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情。
英国消费者carol:我认为我们现在拥有的(汽车维修的)自由选择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保护这种消费自由权,如果这种选择权被剥夺,我会非常气愤的。
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产业也步入了销售寒冬,欧洲汽车企业想尽办法扭转局面。新政的出台,一边关系到欧洲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边是普通消费者及独立维修商的利益。欧盟会如何抉择呢?
英国BBC记者:目前,就这件事情(如何发展)
- 宝马回应央视曝光车内污染问题 称正在核实(2013-03-20)
- 遭央视3·15曝光 汇众公司召回不合格批次冷冻液(2013-03-18)
- 央视曝光高价汽车贴膜不安全 酷思迪圣罗被点名(2013-03-15)
- 7月份进口汽车价格已连续4个月下降(2013-09-05)
- 发改委密切关注进口车价畸高 现有政策存漏洞(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