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经济与道义 跨圈带动产业链减碳发展
“减碳”是全世界参与的气候协定,要辩证看待经济与道义、技术进步与减少排放的“矛盾性”。企业要想继续手握参赛资格,就必须在低碳、新能源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这是全产业链和全体系的减排,不仅是汽车,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我国车企可以通过与国家政策协同、“跨圈”合作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公布了交易方式、交易时段等细则,“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进入最后的启动倒计时。
作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工具,碳交易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释放碳排放定价信号,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基础,这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车市裴聊&兵车行》总编辑 裴达军
“减碳”势在必行倒逼企业加速转型
有观点认为,“减碳”战略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势在必行,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此,《车市裴聊&兵车行》总编辑裴达军表示,“减碳战略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政策,而是全世界参与的气候协定,中国也不例外,所以要辩证看待经济与道义、技术进步与减少排放的‘矛盾性’。”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主编 范文清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主编范文清则认为,“世界多国均已对减碳提出硬性指标,所以减少碳排放于企业而言已非‘不经济’行为。相反,减碳力度较大的企业反而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不达标的企业或将面临经济处罚,这也在倒逼企业加速推动减碳进程。”
“用节能减排的方式进行生产与技术变革,看似前期投入成本高,实际上边际成本会递减。长远来看,当清洁能源等相关行业增长率和市占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其巨大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将得以凸显。”《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高莘也表示。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 高莘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更是直言,“如果企业想继续手握参赛资格,就必须在低碳、新能源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政策对企业来说确实是紧箍咒,但同时也是其提升技术实力和核心研发能力的契机。”
“跨圈”合作推动全产业链共发展
当前,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减碳”进程。相比之下,国外尤其是欧洲,在相关布局上已经走在前列。在此背景下,国内汽车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此,杨小林分析指出,“目前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在理念上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即使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也没有系统地规划和执行。”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 杨小林
“欧洲早发的资本主义体系,在环保方面要早于我们,但我们的后发条件可能也有优势,汽车产业比如工厂、生产环节都是后建的,更多考虑了环保因素。”裴达军认为,企业的减排水平还在于产品技术的提升、改进,如降低内燃机排量,加大混动产品投放等。
而在范文清看来,“减排是全产业链和全体系的减排,不仅仅指生产环节。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不仅是汽车,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这为我国汽车企业全方位减排提供了基础和政策支撑。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可以参考国际先进经验,‘跨圈’合作,对全产业链和体系进行减排改进。”
对此,高莘建议,“希望中国车企能加强对节能减排经济效益与模式的研究,通过与国家政策协同、开放合作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